風大雨大維護愛車
我們一早起來,就打算先將車子送過去。只是一開門就見大風大雨,只好暫時等待。聖約翰市區狹小,道路彎曲,開車完全需靠GPS。只是今日大雨,好像衛星訊號接收不良,GPS有時就是禁聲不語,令人心裡著急。後來我們趁雨聲稍歇,趕快開車入城。此時正值上班時間,車子也很多。這是一個人口約十八萬的城市,其實也只有列治文的規模,只是列治文的街道平整,地勢又平;兩相比較,著實有很大的不同。
我們冒著雨勢來到市中心的速霸陸服務處。他們八點已經上班,還好顧客不多。櫃台的人員說,約一個小時就好。我們只好在那裡等待。這裡的服務還不錯,只是我們在路途中遺失的一個車輪蓋現在沒有現品。只好回列治文再想辦法了。這次的維護費用為45加元,尚稱合理,只是我們路上加油門時,會出現共鳴噪音的問題,他們則無法找出原因。只好都等待回列治文再解決吧。
陸姆斯(The Rooms)博物館
陸姆斯博物館取名為Rooms主要是映射傳統打漁房(Fishing Room)的功能,打漁房是從前處理漁獲的處所,也是人民常常聚集的空間。所以這個博物館也有師法這種觀念,讓來此參觀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展示內容,就像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一樣。館內分博物館、美術館及檔案館三部份,共同使用進出空間,配合一些特展,使活動更彈性化,因而能串聯出不同的生活系列。所以說這個博物館堪稱是自然、歷史、藝術及生活的綜合體。整個館的建築也相當新潮,採用通風管線外露的方式,外觀看來另有一種新穎感。
這棟建築位於一個高地上,正好與聖約翰大教堂為鄰。在二百五十年前,這裡是一座防衛性的軍事城堡,那時是英國在北美最大的防衛陣地。1870年英軍撤退後,這個地點成為紐芳蘭的警察機關,後又改為該城的消防隊。
博物館分三層,第一層展出交通工具──船。對於紐芳蘭這個島嶼而言,船是交通的核心,也是生活的一部份。這裡住過不同的原住民,有的已經不復存在,有些已經他遷。但這些原住民在此定居都在水邊,而且以打漁為主。在這裡展出的就有傳統製造皮筏的方式,較原始的有些利用魚皮或獸皮縫製成。較先進的則是砍伐木材,挖空內部,做成船形。四樓走廊上亦展出一艘小船,稱為Rodney。這種船結構輕巧,專供在港灣地區使用,或作為接馭之用。冬天也作為出海打獵的工具。
第二層則展示各種動物標本與人類的禦寒衣物等。這些生物界的演化過程可以展示的內容得知一二。最有趣的是裡面展出一隻大烏賊,這烏賊到底有多大,很難想像,約十來公尺。比兩三個人加起來還長。
第三層為地球暖化與長毛象等滅絕的問題。我們大體知道有長毛象(Mammoth)這一種已絕種的動物,但牠與乳齒象(Mastodon)有何何區別?為何這些龐然大物會滅絕?這層的自然博物館探討一萬兩千年前的自然歷史,說來也相當有趣。而冰河時期的來臨是怎麼一回事?一般人均將地球暖化歸諸於人類過渡使用石油,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。最大的原因與冰河時期的更迭有很大的關係,因為現在已經到冰河的末期,所以暖化現象逐漸明顯。比較有趣的是在冰河時期,海平面會較低,因為水集中到冰河裡,堆成冰山。所以在冰河期鼎盛時期,海平面曾經很低,低到白令海峽可以沿著海床走過。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祖先來自非洲,而這些人會通過白令海峽到北美洲的原因。現在冰河退去,海平面上升,所以白令海峽已經無法通行。
動物的體型與氣候寒冷程度之間也有一定的有趣關係。在冰河時期天氣冷,大型動物如長毛象、乳齒象等很多,那時候的水瀨(Beaver)的體型也特大,像現在的豬一樣。因為大型動物保溫的效果比小動物好,為適應環境,動物體型愈長愈大。等到氣溫增高後,這些大型動物反而無法生存,其體積只好朝小型化發展;有些大型動物就在這種轉變中消失了。這種現象倒是十分有趣。
美術館的館藏則以當地的畫家為主,其中也有印象派的畫,不過展出的品件並不多。其中一館則尚在更換展品之中並未開放。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博物館時有特展。例如我們到時正好在一樓展示威爾斐.格蘭費爾(Wilfred Grenfell)的事蹟。格蘭費爾是一位醫生,他對早年紐芳蘭地區的生活改善貢獻很大,上次我們到聖安東尼市時,也提到他當年對公共衛生、教育方面的貢獻。類似的情形有如當年在台灣傳教的馬階醫生。此外還有一小角落展示1909年北極探險家巴雷(Robert Abram Bartlett)的檔案照片。由於這個博物館內有檔案室,所以他們會定期找出一些有意義的檔案圖片展覽。甚至樓下有一個小玄關,展出一些無厘頭的歷史照片,供參觀人士辨認。
動物的體型與氣候寒冷程度之間也有一定的有趣關係。在冰河時期天氣冷,大型動物如長毛象、乳齒象等很多,那時候的水瀨(Beaver)的體型也特大,像現在的豬一樣。因為大型動物保溫的效果比小動物好,為適應環境,動物體型愈長愈大。等到氣溫增高後,這些大型動物反而無法生存,其體積只好朝小型化發展;有些大型動物就在這種轉變中消失了。這種現象倒是十分有趣。
美術館的館藏則以當地的畫家為主,其中也有印象派的畫,不過展出的品件並不多。其中一館則尚在更換展品之中並未開放。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博物館時有特展。例如我們到時正好在一樓展示威爾斐.格蘭費爾(Wilfred Grenfell)的事蹟。格蘭費爾是一位醫生,他對早年紐芳蘭地區的生活改善貢獻很大,上次我們到聖安東尼市時,也提到他當年對公共衛生、教育方面的貢獻。類似的情形有如當年在台灣傳教的馬階醫生。此外還有一小角落展示1909年北極探險家巴雷(Robert Abram Bartlett)的檔案照片。由於這個博物館內有檔案室,所以他們會定期找出一些有意義的檔案圖片展覽。甚至樓下有一個小玄關,展出一些無厘頭的歷史照片,供參觀人士辨認。
詹森地質中心(Johnson Geo Centre)
我們又到信號丘山腳下參觀詹森地質中心。這個地質中心又稱Johnson Geo Centre。這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博物館,以紐芳蘭及拉不拉地區的地質作介紹,瞭解這裡的地層結構。其展覽室置於地下一層,所以其中有一面牆是利用現有的岩層作為背景,讓人實際瞭解岩層的地貌。學地質的人應該來此多瞭解。因為在地質上,紐芳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區,所有的地質種類在此幾乎都可以找到。
整個地質中心就像一座地質寶庫,讓對地質有興趣的人可以滿載而歸。這個博物館設於信號丘之山腳下,因為這裡都是火成岩。五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,大陸板塊漂移、碰撞最後形成現在的分佈,而這種漂移至今仍然未停止。當時有一板塊稱為阿伐隆尼亞(Avalonia)就是信號丘下的大岩塊,往北漂移到目前的位置。
為了介紹這種冷冰冰的岩石,這個地質中心倒是動用了多種媒介。實物展是其中的一個,尤其是往地下層挖開,讓附近的岩層曝露出來,參觀者可以觀察、觸摸,甚至澆水看其顏色變化等,等於上了一個詳實的地質課。多媒體在這裡也發揮了相當的功能。圖片展配合實物進行介紹,內容詳實而豐富。利用影片可以觀察火山爆發的過程,也是讓人駐足不去的原因。
各種岩石配合燈光的照射與聲音的介紹,也真挖空心思。岩石表面不同的質感在燈光下更表露無遺。有些岩石外表自起來真是不起眼,經過刨光後,則顯出其滑潤的外表。尤其拉不拉多石經過研磨之後,顯示寶藍色表面,璀燦炫目,令人驚嘆。
這裡仍然有放映室,播放一些與探礦相關的影片。我們對地質只是皮毛的瞭解,但將其中的解說則感到津津有味。所以真到地質中心準備要關門時我們才不情願地走出來。原來等在裡面已經整整個超過三個小時。
遊客中心
位於地質中心的對面,有一遊客中心。也在信號丘的山腳處,但靠近港灣,風景優美。可惜今天的天候不佳,冒雨前來,無法瀏覽週圍的景緻。這個遊客中心除提供旅遊資訊外,實際上是一個歷史展覽室,展示過去英軍在此打仗時所用的器械。這裡也有一個多媒體中心,放映的影片是有關當時英國與法國間糾纏不休的戰事。這附近設有幾十門的大礮,扼守聖約翰港。這些大碼乃然安放在港邊,由這個遊客中心就可前往參觀。
當時兩軍對壘來來回回,有攻有守。其情節勝過三國時代,只是中國的三國時代只能用箭,中了箭也不一定立刻會死。這種大礮與當時的箭好不了多少,能夠被這種不爆彈擊中的,機率可能比買樂透高一些些而已,大部份都是被它的轟隆的聲音嚇得半死的多。這種礮的震攝功能到現在仍然存在。每次看放礮表演時,一聽到突然轟隆一聲,手持的相機都會不自覺地抖了一下。
這個展示中心定時放的影片就是有關當時兩軍對壘的細節。對於英國史我們不在行,當時建碉堡與礮都是一個樣,現在擺在那裡也看不出有任何殺氣騰騰的樣子。我們對他們穿著紅色軍裝(Red Coat)打來打去倒是有一點好奇,穿著這麼漂亮的軍裝, 頭戴熊皮帽,去當儀隊還有點像,要當真去打仗,倒是有點可惜。打死了那套軍裝可能比槍支還值錢。
不過這一個多媒體中心設備真不差。全部採用自動作業,其關前門、節目表演及結束時開後門等都由電腦設定。它也用於兒童節目的表演,讓小朋友自小也懂得歷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